在1967年9月11日至9月14日的四天三夜里,中印两军的指挥官在乃堆拉山口举行了紧张的停战会谈。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:“敌人不再开炮扬帆证券,我们也暂停炮击!”我军直到14日下午3点才停止了炮火,15日上午则完全停止了射击。
这场战斗,我军取得了显著的战果:消灭敌军607人,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和物资,摧毁了敌军数十个工事,成功将入侵的印军赶出了中国边境。然而,就在陆军第11师31团正在庆祝胜利之际,总部传来了新的指令:要求将印军在我军阵地遗弃的尸体、武器、弹药及军用物资集中起来,并通知印军于16日12时到乃堆拉山口领取。与此同时,还需要拟定移交方案,并及时报告总部。
一、制定移交方案
由陆军第11师负责制定具体的移交方案。首先,他们必须清点印军遗弃在我方阵地上的尸体和武器装备。31团副参谋长马学政接到任务后,迅速开始组织清点工作,并负责拟定通知。通知内容要求印军在16日中午12点前到乃堆拉山口领取遗弃的物品。为了确保通知顺利传达,杨学良将通知录制成印地语,并通过我军阵地广播播放。
展开剩余69%由于此次任务关系重大,马学政非常重视,细心预防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。直到15日零点,移交方案的细节才终于完成。31团下属6连和工兵排参与尸体清点与集中工作,确保敌军尸体得到妥善安置。
16日清晨,6连副连长刘继明和特务连副连长白恒兴等人,将敌军尸体和武器弹药逐一集中。与此同时,陆军第11师师长王巨全和副政委魏光中也亲自前往现场坐镇指挥。按照计划,印军应于12点准时到达,但时间一点一点过去扬帆证券,印军却迟迟没有出现。
“难道是搞错时间了?或者有什么阴谋?”有战士开始疑虑。马学政决定先向总部汇报,并建议派翻译去阵地喊话,以防印军出错。果然,这个举措很快取得了效果,一名印军指挥官最终扬帆证券出现,并折返回去。
过了几分钟,一名印军少校带着十多个士兵,举着白旗,扛着担架走向我方阵地。虽然事先约定了移交时间,但印军迟到的情形让我方人员感到不满。马学政忍不住询问印军少校,为什么没有准时到达,印军少校却辩解说他们执行的是新德里时间,并且在等待我方的通知。
尽管心生不满,马学政还是保持冷静,并提出了具体的移交清单。这份清单列出了印军在中国境内遗弃的尸体和物资,要求印军代表清点确认。然而,钱克拉少校不带笔,导致签字过程拖延。马学政坚持要求签字,否则移交工作无法进行。在一番周折之后,印军才勉强找到一支笔签字。
二、移交过程中的种种问题
在移交过程中,马学政趁机表明了中国的立场:“这次冲突是印度挑起的,我们决不允许任何国家侵犯中国的领土。”此言一出,印军代表频频点头,表示理解并接受中国的立场。
随着移交工作顺利进行,印军终于把遗弃的尸体和物资装上卡车,灰溜溜地离开了乃堆拉山口。这一幕不仅显示了中国的大国风范,也令印度军队在这次事件中颜面尽失。
最终,乃堆拉山口的冲突不仅结束了战斗,还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坚定的立场和处理国际事务的成熟方式。至于印度是否能够从中吸取教训,仍需时间的检验。
发布于:天津市冠达管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